更多


 
 

    人民的风景——馆藏关山月新中国写生专题展 展出时间:2024-11-13 至2025-06-08

    纵观20世纪中国美术史,关山月无疑是国画革新的先行者和实践者。20世纪上半叶,他以笔当戈直接描绘抗战,早年写生表现后方山水,溯源敦煌汲取古代艺术精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画倍受质疑,国画改造成为国画家们努力的方向。关山月承恩师高剑父新国画的理念,延续1940年代奔走写生的行动与方法,以新中国的文艺思想为出发点和基底,重塑国画写生,引领国画革新。


    1953年,全国国画展览会成功举办,批评家王朝闻撰写展评《面向生活》提倡国画写生,自此国画写生浪潮拉开序幕。关山月的新中国写生展现了新社会的视觉形象,回应了时代赋予国画家的革新要求。本次展览,我们选取了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四个具有标志性的写生实践:岭南写生、首都写生、湖北写生、江峡写生,以作品、文献和研究文本,勾勒出关山月在新中国时期革新国画的艺术史逻辑。


    关山月曾以“不动我便没有画”概括他的西行写生,如果说“行走”是他1940年代写生的精髓。那么,新中国时期,关山月革新国画的关键便是,他成功地将现场写生与新中国以来的文化与现实、生产与建设紧密相连。他的写生作品一方面连接劳动人民的视觉感受力,一方面再现了属于劳动人民以及由劳动人民创造的视觉景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关山月那一代画家正是通过对多娇江山的写生,表现文艺的“人民性”,描绘人民的风景。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陈俊宇

    更多>>
    发布时间:2024-11-13
    童味无限,溢彩福田!来这个新展看“童味”绽放→ 展出时间:2024-11-12 至2024-12-01

    福田,首善之区,幸福家园;

    童味,美意无限,自在天然。

    在这温暖的冬日,“童味美术——2024年福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展”如期而至。我们相聚在此,共赏福田美术教育的“童味”盛会。

    何谓“童味”?即如孩童般的天真和自然;“童味美术”,乃成福田美术教育的艺术价值追求。2018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童味”美术教育模式研究,以“美育充满童味,童年滋润一生”为教育目标,以“培育彰显童真学生,塑造洋溢童心教师;建设十足童乐课程,创设童意共融校园文化”为策略,让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充满本真的“童味”,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最快乐、最幸福的人生历程。如今,硕果盈枝,桃李满园,“童味美术”已然成为福田美术教育一张闪亮的名片。

    如果说,“让每个孩子更像孩子”是我们的价值追求,那么,让教师在“童味”美术教育中找寻本真,则是我们最大的价值回馈。福田美术教师在“童味”美术教育中嬗变与成长,“童味无限,溢彩福田”的美丽画卷,正是对福田美术教育价值追求的真诚礼赞。通过广泛收集与严谨遴选,福田区一线中小学美术教师的110件美术作品在此真挚呈献。油画、国画、水彩、漆画……每一笔,都是情感的诠释与表达,每一色,都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这些作品,或表现对亘古自然的感知与体味,或表达对时下风尚的理解与思考,或彰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淋漓尽致地传递出美术教育工作者之真与善与美。

    首善之区,幸福福田。2014年6月5日,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现福田区教科院)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就“馆校互联”合作签署协议。自此,福田区中小学校与关山月美术馆开展了长达10年的深度合作。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通过定期开展馆校互联交流活动,充分衔接了美术馆的丰富艺术资源与学校的艺术教育需求,整合利用区域美术教育资源,发挥了馆校合作的社会教育意义。

    “童味”绽放,花开有声。此次福田美术教师作品展,是“童味”美术教育工作的一场表达,更是一种探索、一次梳理和一轮反刍,我们也期待成为美术教育同仁交流学习的专业平台。

    感谢“馆校互联合作计划”的支持让此次活动顺利进行,在肯定教师教学奉献的同时,也激励他们坚持追求和提升,不断探索与创新。感谢各位教育同仁对福田美术教育的扶持与关爱,感谢关山月美术馆对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我童味,溢彩福田。我们相信,福田美术教育事业必将拥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仅以此展,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祝愿伟大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年11月12日

    更多>>
    发布时间:2024-11-13
    11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新展,一起感受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 展出时间:2024-10-18 至2024-11-20

    思与诗的对话何其漫长。它几乎尚未开始。

    ——马丁·海德格尔

    “诗”(Dichten)与“思”(Denken)的关系,曾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长期聚焦的问题。前者是诗歌、作诗,广义而言即作品与创作,后者则是思想与运思,两者交会于“语言”,而在今天这个大语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的时代中加以考察,别具一番深意。

    自1956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研究以来,AI度过了漫长的蛰伏期。2016年Alpha 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世界冠军的这一历史性事件,昭示着AI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随着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的飞速迭代,人工智能一方面扩展了人类探索知识的能力及其边界,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人类主体性被技术替代的深切担忧——人类的创造力是否将成为技术时代的遗物?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原初表达,在这个时代是否仍能保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新一轮数字化与智能化前沿技术的驱动之下,伴随着产业和生活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人类文明史意义上的大变革。此刻,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主导的前沿——日常科技,不仅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我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面对技术飞速进化带来的冲击,作为人文关怀的核心领域——艺术,将如何回应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新技术造就的新经验?如何在元宇宙、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构建的混合现实中,重新理解“人”的本质?

    艺术,作为六万年前岩洞壁画中便已闪耀的文明之光,一直在见证并推动着人类意识与文化的进程。迄今为止,无论科学技术如何飞速发展,它依然无法穿透人类心灵的深度,也无法复制个体意识与创造力的独特性。人工智能尽管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然而其本质仍是由人类编程设计而成,无法超越人类的主观体验与情感。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实践作为心灵的社会行动,又将如何在技术的扩展中重新定位自身,并继续作为人类精神与情感的独特表达?

    以上,便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试图去对话的问题集群。本次展览涵盖了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互动艺术与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通过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的诗性凝视,回应了技术的冷峻逻辑。通过艺术家的敏锐触角,尝试窥见“后奇点”时代的诸多预言,探索人类、技术与机器之间复杂而多维的关系。展览不仅展示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更通过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表达,揭示了艺术在不断扩展的现实中如何实现新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再造。

     ——策展人语 伍诗妮

    更多>>
    发布时间:2024-10-12
总计 3 条记录 第 1 页 / 共 1 页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