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无极映射——在路上2020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 点击查看

  • 展览名称:“无极映射——在路上2020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5日—12月16日

    展览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一楼中央厅、C厅、A厅、B厅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论坛名称:“无极映射&联合力量”

    主办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三楼报告厅
    时间:2020年12月6日
    学术主持:朱小钧、张新英


  • 今年是“在路上”的第8届,本届“在路上”在关注对象上延续了"共生"以来的群体概念,只是在问题的指向上由在地群体的社会介入性转向了后工业语境下群体关系的虚拟性。我们选择了“无极映射”这个关键词,对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主要的是人们观念的开放,在全球化、商品化、信息化底色上应运而生的独特的后工业艺术群体方式进行关照。之所以称之为独特的艺术群体方式,不但是因为群体中非艺术成分的占比,更因为其成员之间合作艺术生产方式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之所以称之为后工业群体方式,不但是因为数字媒介对群体艺术创作的介入,更因为其多样的组织形式——空间、项目、组织、工作室、实验室等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不确定的伙伴关系。这样的“群体”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模糊概念,相比较传统的群体方式,这种后工业群体方式更像是由不同端口组成的动态网络,而狭义的群体即其中某个经过定位的端口,通过这个端口,可以和任何一个关联的目标形成广义上的群体关系。由此,我们借用计算机科学的术语“映射”来定义它。

    这种后工业群体方式的出现必然带来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段上的革命,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客观物)之间深层关系上的改变,“无人”不但从根本上打破了程式,消解了权威,更突破了体制,使艺术回归到一种不受具体框架限定的自然状态,指向派生万物的本体——无极,同时也以“无极映射”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艺术群体“联合力量”的初衷,从而使群体艺术呈现出一种更自由、更随机、更出人意表的创作状态。本届展览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个艺术群体共同参与,从群体概念的构成与消解、群体的长效机制与临时机制、群体的集体性与个体性、主观映射与客观映射等几个层面来呈现当下中国当代群体艺术的面貌。同时举行"联合力量&无极映射----2020青年批评家论坛",对中国自民国以来直至当下的艺术群体进行多向度的针对性研究,并以此作为审视和定位当下后工业群体方式的坐标系,为当下艺术生态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无极映射&联合力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艺术思潮,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形成了一段以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为主体的厚重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新世纪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促成了一种有别于此前艺术历史发展的新艺术生态。那么,新艺术生态呈现着怎样的一种观念、形态与生态?新艺术之新体现在哪里?其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性意义体现在哪里?是我们这一系列学术活动意欲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2020年我们关注和探讨的是群体艺术。群体艺术并非陌生的话题,只是在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群体的组织方式和行动目的也不尽相同。人们习惯上从共同理念和联合力量的角度去考量群体艺术,比如20世纪30-40年代的社团、50年代以后的协会、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画会、80年代中期以后的群体等等,不同时段群体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勾连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主要的是人们观念的开放,在全球化、商品化、信息化的底色上,一种特殊的后工业群体方式应运而生。之所以称之为特殊的艺术群体方式,不但是因为群体中非艺术成分的占比,更因为其成员之间合作艺术生产方式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之所以称之为后工业群体方式,不但是因为数字媒介对群体艺术创作的介入,更因为其多样的组织形式——空间、项目、组织、工作室、实验室等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不确定的伙伴关系。这样的“群体”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模糊概念,相比较传统的群体方式,这种后工业群体方式更像是由不同端口组成的动态网络,而狭义的群体即其中某个经过定位的端口,通过这个端口,可以和任何一个关联的目标形成广义上的群体关系。由此,我们借用计算机科学的术语“映射”来定义它。
           这种特殊的群体方式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段上的革命,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客观物)之间深层关系上的改变,“无人”使艺术从理念到实践皆回归到了一种无具体框架限定的自然状态,指向派生万物的本体——无极,那么“无极映射”的出现将会预示着怎样的一种新的艺术变化?其与艺术史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前一个发展阶段之间形成了怎样的结构关系?又衍生出哪些新的学术问题?本次论坛我们邀请了14位青年批评家共同参与,对中国自民国以来直至当下的艺术群体进行多向度的针对性研究,并以此作为审视和定位当下后工业群体方式的坐标系,为当下艺术生态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单元  无极映射(9:30-12:00)

     主持人:张新英
            吴洪亮/“对集体与集体创作变化的观察”
            胡斌/“另一种机构实践:社会参与式艺术中的美术馆”
            杨西/“群体、小组和厂牌——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自我组织”
            宋振熙/“从个人符号到共写代码——讨论当代艺术中的群体创作方式”
            郑达/“新媒体视域下跨学科艺术团队的创作范式研究”
            朱小钧/“小组协作:如何建设一个开放性组织”

           第二单元 联合力量(14:30-17:00)
           主持人:朱小钧
           鲍栋/“艺术系统内部的反思与实践——中国当代艺术自我组织2002—2012”
           尹丹/“北平艺专群体与四川省艺专的建立”
            卢迎华/“短暂的合流: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北京的艺术现场”
            王志亮/“历史叙事中的艺术群体(1985-1987)”
            李川/“从技术到IP(Intellectual Property)”
            游江/“空间的力量——2013-2020“握手302”的艺术实践”
            姜大方/“对天津当代艺术创作生态变迁及当代价值的历史性思考”

            论坛总结(17:00)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