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回顾 | 美读之镜2025年第4期:从人文到教化:关山月人物画观念研究
-
-
“美读之镜”系列学术讲座2025年第4期于10月25日下午在关山月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现场观众济济一堂,聆听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讲述“从人文到教化:关山月人物画观念研究”。本期讲座围绕20世纪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笔下的人物画,以1949年为分水岭,讲述关山月在两个不同时期创作人物画的观念和功能转变,带领观众欣赏近百年广东人物画呈现出的新面貌,探索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教化精神。
话题首先从关山月(1912-2000)的身世谈起,他出身于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小学校长,家中有八个兄弟姐妹,关山月排行第二,性格谨慎稳重,从小喜爱绘画,1935年拜入高剑父门下,加入春睡画院,追随老师践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艺术理念。
1938年广州沦陷后,关山月辗转来到澳门,沿途目睹了日本侵略下的广东凄惨景象,作为战争的难民,他深感义愤。到澳门后,关山月与高师及一众同门研习绘画,高师教诲弟子,中国画的革新在于能用传统笔墨描绘当下事件,“艺术救国”是其理想。受高师影响,在澳门期间,关山月将逃难途中的见闻诉诸笔端,逼真而概括地描绘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从城市撤退》《渔民之劫》《拾薪》《游击队之家》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讲人陈俊宇指出,关山月觉得自己是一介书生,虽不能上战场,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创作这批作品的初衷是希望能让同胞们激起抗战的热忱。1940年,关山月在澳门复旦中学举办画展,他将传统雪景图、寒林图与现实主题结合,表现了抗战题材,有力地控诉了日寇侵略行径,引起极大轰动,评论家、友人均予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关山月将中国画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他基于当时的战争现实,创造出新的中国人物画图式,反映出画家对人物画的全新思考,人物不仅仅是山水画的“点缀”,他们也是叙事的主体,人物画甚至比其他画科更利于表达战时苦难。可以说,关山月这一时期抗战主题的创作使他把兴趣逐渐聚焦于人物画,这既是对宋代“行旅图”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其在战乱时期产生的真实创作思想。关山月用中国经典题材表现时代叙事,展现出画家非凡的才华。
《铁蹄下的孤寡》描绘的是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后,湖南、广西多地沦陷,大批百姓沦为难民,举家四处逃难的场景。当时关山月客居川渝,闻此噩耗悲愤难当,遂创作此画。画面中面色愁苦的母子三人在风雪中艰难逃亡,飘飞的发丝、围巾和衣角显示出寒风呼啸,白茫茫的背景表现了雪地凄凉,关山月巧妙运用了雪景图衬托人物,母亲怀中抱着婴儿,胳膊上还挎着包袱,身边是十岁左右的女孩,她头裹围巾,身上穿着大人的黑色马甲抵御寒风,肩挎包裹,随着母亲一起艰难地在风雪中行走。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关山月绘画的笔墨来源,母亲衣服的毛领细密、工整,显示画家曾研习传统工笔画法,流畅、飘逸的人物手部、衣纹线条得益于画家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主题和图式令人想起方人定创作于1932年的《雪夜逃难》,同样表现雪景、逃亡,相较之下,方人定画风唯美,关山月作品更具有现实主义感染力。主讲人指出,关山月这个阶段的人物画,很多时候通过描绘女性在战争下的状况来表现主题。关山月与同门师兄黎雄才(1910-2001)不同,后者早年即跟随高剑父学习,高师注重锤炼其传统笔墨功底,而关山月拜师后不久抗战爆发,面对国家沦亡的民族危机,高剑父要求学生进行主题创作,表现抗战题材,这使得关山月作品从那时开始具有强烈的主题感,这是特殊时代赋予的重要馈赠,也是他与岭南画派很多画家不同的地方。
抗战时期,关山月离开澳门,来到西南地区,在桂林、成都等地停留较多。高剑父为了鼓励关山月日后继续作画,赠言“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关山月感念师恩,晚年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鉴泉居”,此为后话。
1943年,关山月携妻与赵望云、张振铎等同赴敦煌考察临摹壁画,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收藏了其八十多幅临摹敦煌壁画作品。关山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妻子李秋璜提着油灯在洞窟内临摹。主讲人指出,关山月几乎以写意的方法来临摹敦煌壁画,主要临摹北魏、六朝时期的作品,包括雷公、飞天等图像。关山月著名的《鞭马图》创作即与他在敦煌临摹的八十六洞北魏胡人驯马图有关。
1934-1942年间,纪实摄影家庄学本在中国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上万张照片,为中原和沿海地区知识分子了解少数民族打开了一扇窗。抗战爆发,大批国人逃难至西部,少数民族的生活为更多人所知。这一时期,张大千、赵望云等一批重要的画家创作了大量少数民族形象,为我们了解中国多民族的生活提供了更多视觉图像。这一时期,关山月也画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形象,如《哈萨克族妇女》等。主讲人认为,少数民族题材在当时颇有市场价值,受到观众喜爱,是出现大量此类题材的原因之一。
1948年,关山月赴南洋写生,他运用敦煌临摹的技法创作,如《南洋市集一角》,人物造型稚拙、简朴,既有敦煌人物的线条韵味,也有西方绘画印象派的画风,这可能与他在敦煌时同常书鸿的交流有关,这个时期关山月的人物画创作风格有所变化,走向简率单纯。
1949年之后,关山月的人物画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时代带给人民充满希望的生活,不仅关山月笔下,同时代其他画家都不约而同地描绘相同题材。关山月于1954年创作的《假日》与蒋兆和1953年作品《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同样表现朝气蓬勃的少女学习场景,人物的情态一改三四十年代的愁苦悲惨,形成鲜明对比。
关山月除了是一位画家,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他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承担中国画教学工作。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从西南、西北返回广东后,1946年进入南中美术院任教。建国后关山月的教学任务越发重了,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在武汉建校,关山月担任副校长,1958年,学校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关山月担任副院长和国画系主任、教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关山月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他提出创造一套新型的与中国画不脱节的素描,直接用毛笔在宣纸上画模特,同时参考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画,包括西洋名家用线描写的素描,以中国白描为‘中国画新素描’基础”。他的教学思想既发展了高剑父等岭南画派前人的经验,重视学习传统,又强调写生实践,在作品中体现时代精神。
关山月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创作人物画,早期特点是结合传统山水表现人物活动,这一传统在建国后的创作中仍然得到延续。如《海防前线》中,画面以较大篇幅描绘海面浩渺碧波与岸边山石草木,勾线设色、皴擦点染颇有古意,然而,右上方山崖之上站立的两位海军士兵才是画家要突出表现的对象,它与传统点景人物画既有相似之处,又深刻反映新时期面貌。关山月人物画的这一特点使他有别于20世纪其他人物画家。
主讲人陈俊宇指出,中国画在20世纪面临的一大困境是“中国画有什么用?”关山月用画笔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建国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时期,他都没有躲在书斋画些梅兰竹菊,而是用紧扣时代的笔墨和题材,参与到时代洪流中,表现了当下真实的生活和人物,几乎与历史的演进同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绘画应“成教化助人伦”,人物画的现实教化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从关山月和20世纪多位画家的作品中,看到了人物画特有的时代教化精神。
讲座现场,观众对关山月和20世纪广东人物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互动环节,五位观众踊跃提问。其中有观众表示,自己一年前从以色列回国,经历了战争的她在关山月美术馆观看关山月的抗战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读懂了关先生作品所表达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通过今天的讲座,她对关先生的作品理解更深了一层。另一位观众表示,关山月作品中的点景人物非常生动传神,寥寥数笔就将人物的表情动态准确传达出来,希望能欣赏到更多这类作品。为了回馈观众,我馆向参与互动的观众赠送了本馆文创产品,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愉快,讲座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美读之镜”系列讲座一直深受读者欢迎,为确保现场良好秩序,我们坚持实名预约签到入场,为真正喜爱中外艺术的观众提供读书与观画之间关照的平台。
2025-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