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心所若触——鲁珊作品展”开始的聊天计划
-
-
“心所若触——鲁珊作品展”自3月1日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展期至3月30日。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西藏美术馆联合主办,展出艺术家鲁珊近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影像及装置作品60余件。
3月2日晚上,关山月美术馆在三楼展厅组织开展了“美术馆之夜——一次由鲁珊作品展开始的聊天计划”活动,聊天计划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尚辉发起。
参与了本次开放式的“聊天”活动的人员主要有:王小明、陈俊宇、陈向兵、吕红荣、胡毅、张闯、方立华、黄丽平、卢杨丽等多家美术馆馆长;董小明、梁铨、严善錞、戴耘、段建宇、张近慧、吴帆、薛扬、古秀玲、任四四、周知远等艺术家;郭晓彦、张新英、易东华、徐乔斯等批评家、策展人;南岛、丰雷、尹维颖等媒体人。
发言摘选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
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8年来,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美术馆管理人才,也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家、艺术家。鲁珊非专业油画出身,从工作的履历而言,鲁珊一直在美术馆工作,积累了她对艺术的认知与表达。也因为在美术馆工作的关系,鲁珊跟董小明、梁铨、严善錞、王立星等深圳这些前辈艺术家关系非常密切,创作上长期受到他们的启发和影响。概而言之,她的创作与成果,是一个美术馆人对美术的态度和意义的长期思考所呈。
作为她的朋友,我看到鲁珊把绘画作为无功利的个体体验和主观情感经验,这更接近现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本质,我觉得这一点对于鲁珊的创作非常重要,她已悄然开拓了自我独立的表现空间,我很为其高兴。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
鲁珊的画能打动人,关键是她是用心在画画。现在很多人画画专注技巧、追求风格,画面缤纷但是内涵空泛。看鲁珊的画不一样,首先让你感受到的就是画家要向你倾诉的内心。仿佛把她生命中的顺径和坎途,岁月里的悲欢喜怒,胸中积淀的困惑和感怀,全部融入到画里了,最后凝聚为震颤的笔触与暗涌的色彩,成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我以为,能够表达内心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能够创造这样作品的人才是真正的画家。否则只不过是一个画画的人。多年来,鲁珊在当一个画家的崎岖道路上孜孜不倦,不畏劳苦,勇于登攀,成就了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转化为视觉诗性的能力,产生了众多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终能突破重围成为一位真正的画家。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评协理事、博导:尚辉
很多人认为表现性的作品比再现写实更容易,实际上正好相反。具象作品80%依赖技法积累,而抽象与表现艺术的核心在于艺术家是否具备诗性心灵——这种在物质丰沛时代愈发稀缺的纯粹创造力,正是鲁珊作品最珍贵的特质。我选择为她策展,正是试图以批评家的眼光,挖掘尚未完全崭露头角的艺术家。
鲁珊的作品始终涌动着精神困顿中的诗意表达:当深圳的骤雨叩击窗棂,当异乡的枝桠勾起故土记忆,这些常人眼中的日常琐碎,经由她敏感的心灵转化,成为直指生命本质的艺术载体。这种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普遍精神图景的能力,恰是判断艺术家天赋的重要标尺。
回归技法层面,我原本想审视鲁珊作品的漏洞,比如说她的笔触是不是就是在愤怒的时候勾画,但若其作品仅是情绪宣泄的偶然产物,便不可能形成如此连贯的作品序列。鲁珊作品的高妙之处也在于她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笔,比如展厅中的三联幅创作《疏影横斜》,表面看似未完成,实则蕴含着塞尚式的结构自觉——枝条的线性张力与色块构成已达至微妙平衡,多一笔则满,少一笔则亏,这种对创作"终止点"的精准把控,远胜于机械的技法堆砌。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对印象派色彩体系的创造性转化,那些紫红与靛蓝的交织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的色彩建构。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州美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杨小彦
鲁珊有一个真正的居所,那就是她的内心!那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多年她下意识地在这里浮游,有很长时间她不知道如何走出这一个幽深的居所,直到有一天,有一种天启般的冲动,毅然地拿起了画笔,在画布上不间断地涂抹。她在色块与笔触中寻找出走的方式,有时兴奋,有时又沮丧。兴奋是,她觉得已经找到这种方式了;沮丧是,当她真的尝试出走时,又发现路口拐弯了,不太走得通了。不过,从这一次她拿出的这么一批精彩的画作看,她有力地证明,经过漫长的徘徊,现在已经确切无疑地行走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从这一批画作看得出来,鲁珊不再跟随潮流,不再寻找风格。她只做自己,通过奇特的色彩对比,通过呼啸般的下意识笔触,通过无限期的沉浸。
当我站在她的画作前,我感受到了她所给予世界的一切!想来真不容易,也真有意思。
西藏美术馆馆长:拉巴次仁
鲁珊的作品以其深邃的隐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通过画布传递内心的声音。她的画作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在鲁珊的色彩和笔触中,我们感受到了西藏的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她的作品如同青藏高原的璀璨星空,照亮了观者的心灵深处。鲁珊的艺术之旅,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让我们每一位观者都深受启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祝贺鲁珊画展圆满成功!扎西德勒!
自“聊天计划”推出后,有更多的艺术工作者陆续参与。展览期间,艺术家鲁珊多次穿梭于展厅,为现场观众、预约团体进行导览,分享创作背后关于生活、成长与自我和解的故事,并与观众进行深度交流。该活动取得良好的反响,被媒体称为“深圳人疗愈出口的一个现象级个展”,许多观众表示在鲁珊作品里感受到了情感和力量。
3月21日,关山月美术馆组织了2025年第二场美术馆之夜活动——“在‘心所若触’中,探寻自我的身心之旅”。除了艺术家鲁珊现场为观众导览,还特別邀请当代艺术评论人徐乔斯深入讲解了经典知识体系中的身心内容,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放松体验,帮助都市人剥离日常焦虑,在美术馆的艺术氛围里“给身心放个小假”。在交流环节,参加活动的观众表示,这次艺术与身心的深度体验十分难得,很享受在美术馆里“探寻自我的身心之旅”的放松感和幸福感。
本次展览展出至3月30日,“聊天计划”仍在继续,期待您的参与。我们希望从展览出发,使美术馆成为艺术的灵感之地。
展评摘选
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古秀玲
与外界平和的相处,却并没能平缓鲁珊内心的波澜,反之,世间林林种种的波澜,在她的画布中却以一种反向的作用力,以尖锐、强烈甚至是有些阴郁的抽象形式在她的画中呈现。这或许是因为鲁珊似乎总保持有那么一种对世界的深刻的直觉力,她依然能够在当下生活中感受到当代人久违的混沌,而这种混沌,时人很容易在接受理性科学后丧失或遮蔽。但这种混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曾远离我们。都市的绚烂、喧嚣,似乎使它们遁于无形,只有在孤独的时刻,它们会像不和谐的电流杂音一样偶尔闪现。鲁珊笔下这些强烈的作品,却能撕开我们喧嚣虚浮的幻影,照进我们不安的内心和那团混沌。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彭宝玉
2022年的“逍遥无游——鲁珊的精神世界”展,让大家认识了作为艺术家的鲁珊。2025年的“心所若触——鲁珊作品展”让大家又对她有了新的认识,这些作品不止是鲁珊在探索观念的多样表达及呈现方式的更多可能性,还展示了其自身内心深处藏匿的困顿迷茫,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幻想憧憬的世界,同时体现出“创造性”和“自由精神”。她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艺术学科间的差异,在相互借鉴与互补中探寻融合之处。专注于油画创作后,鲁珊更加致力于创新个人特色的形式语言。国外现代艺术的价值观,如强调艺术的纯粹性、自我的表达、主观、直觉和潜意识的表现,被鲁珊吸纳成为其艺术因子中的一部分。同时,她的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从中汲取养分,并融入新颖元素,使之焕发新生,契合当代文化语境与审美需求。
资深文化媒体人:南岛
鲁珊是值得被深度抒写的画家。
这不仅因为她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湾区当代艺术的视野里刻下鲜明印记,更因为她始终保持着一种既被学术思想滋养又不断突破桎梏的创作姿态。
然而,熟悉她的人或许并不知晓,她的精神世界中还隐藏着另一重重要的基因:她的父亲鲁枢元,是中国生态文艺学领域的开拓者。在父亲于书斋中勾勒“精神生态”学术版图的岁月里,少女鲁珊正沉浸在那些学术术语的呼吸节律之中。那些关于文学、自然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辨,如同无形的基因,悄然注入她的艺术血脉,成为她日后创作的不竭源泉与独特底色。
“Amelie注目深圳”创始人、资深媒体人:尹维颖
我在关山月美术馆三楼的展览现场,跟着鲁珊一起在空间漫步,听她讲述画作背后的那些旅行、独处、失去、失魂的时日,就像跟着她一起重走了一个人的生活来处。她在西藏的时光,她在童年时游玩的公园,她在海南时面对母亲离去的虚空,她平静的画下的山川与天际线,等等。那些纠缠的毛线团,杂乱而凶猛的植物,没有窗子和出口的梦魇情境,背后是她的孤独、绝望和对生死的思索;她看见春暖花开“见山·一念”,看见行云汹涌的老寺庙,看见暮山紫、远山长、溪山碧,看见色彩在跳舞,线条在颤抖,看见静谧的蓝与斑斓的粉。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与生命正面交战的鲜活的个体,雌雄同体般的个体——这是鲁珊。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