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讲座回顾 | 美读之镜2025年第1期:“业余”还是专业?重新认识中国人物画
  • 2025-04-07



  • 活动简介:

  • “美读之镜”系列学术讲座2025年第1期于3月29日下午在关山月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深圳观众济济一堂,聆听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郭伟其教授带来的“我史:寻找一种‘业余’人物画”讲座。本期讲座围绕中国古代人物画,尤其是17-18世纪人物画展开,主讲人没有从常规美术史的角度讲述这个时期的中国人物画,而是从解题开始,向观众解释为什么他在研究中提出了“‘业余’人物画”这个概念,以及“我史”的概念来源及思考。郭伟其教授的讲述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人物画的新门,他带领观众重新探索中国人物画的重要意义,寻找其中蕴含的“自我”思考和表现。

    话题首先从中国人物画与山水画的渊源展开。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似乎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但其实人物画更早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山水画与人物画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历代画论中,无论是南朝谢赫《画品》还是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都反映出早期人物画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山水的呈现往往是人物画的背景。(传)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轴代表了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品味追求,画面题跋讲述了这幅画的缘起、历时,它与职业绘画不同,是文人交往的中介物。郭伟其提出的“业余”人物画概念即蕴含于此,带有文人趣味的人物画。


  • 活动内容

  • 郭伟其认为,从六朝开始有些绘画看似山水画,但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人物故实画。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设计了一幅云台山图画稿,尽管描述的是画云台山,实际也可以看作是表现张天师与弟子的故事,山水反而成为人物画的背景,人物处于更主流的位置。之后的很多山水画中都有人物画的存在,这些人物画也属于主讲人所划分的“业余”人物画,例如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它表现的是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以长卷山水图景展开,开篇即描绘了三个人物。整个两宋时期,很多山水画作品中都有点景人物,它们也是主讲人所说的“业余”人物画。

    主讲人提出的“我史”,出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该年谱也被称为《我史》,即“我的历史”,该书的编纂意味着明清以来对“自我”的思考已日渐成形。 郭伟其以王履《华山图册》为例解释“我”的观念,图中描绘华山的景致,仔细辨别,有点景人物活动其间,悬崖栈道上有人手扶绳索行走,还有人沿着绳子往上攀爬,甚至还能看到一袋行李等,生动自然。王履在题跋说道“苟非华山之我余余其我邪”,意即如果不是华山让我重新认识自我,我还是我吗。主讲人提出,此画中的人物点景虽然不是专门的人物画,但是它起到了激起自我认知的作用,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业余”人物画。这些人物画虽然不是专门的人物画,却构成了一座人物画高峰。

    为了更好地阐释什么是具有文人精神的人物画,主讲人用明代商喜《宣宗行乐图》和谢环《杏园雅集图》为例,它们是典型的职业绘画,体现贵族的品味,与文人绘画产生巨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是“业余”人物画中的“人文精神”?主讲人重点引述了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必于艺术上功力欠缺,节外生枝,而以画外之物为弥补掩饰之计。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否则直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文人画不在意绘画技巧,而强调画外的工夫,讲究心灵和思想的表达。主讲人认为陈师曾对文人画的价值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但是他对中国人物画的评价则过于悲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我以为很有研究的价值……从汉时到六朝的人物画,进步之速已如上述;自六朝至隋唐,也有进步可见;不过自宋朝至近代,没甚进步可言罢了”(陈师曾《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主讲人指出,中国人物画的成就很高,但未体现在理论建构上,画论中对人物画的评价与山水画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而陈师曾本人的文人画成就颇高,身边还有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家,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是身处其中、当局者迷。也正因如此,主讲人认为更加有必要重新挖掘中国人物画的价值,构建新的理论。

    主讲人带领观众在这些充满文人精神的绘画中,解读作品对“惊怖的我、抑郁的我、高贵的我、困惑的我、分裂的我”等“自我”心境的表现。无论是陈洪绶《自画像》、项圣谟《大树风号图》,还是黄安平《个山小像》、石涛《种松图》,画面中的人物形貌衣着、背景、题跋都成为表现像主“自我”的最佳注脚。如《个山小像》虽然是朋友为八大山人所绘肖像,像主却把自己的想法、构思融汇进作品中,画面上一共有九则题跋,其中三则由八大自题,讲述了自己的出身、经历以及如何出家为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讲座主讲人郭伟其教授十年前翻译《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一书,它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美术史专家文以诚所著,将“自我”的边界概念体现在中国肖像画中。自此,郭伟其长期关注中国人物画中对“自我”的表达,尤其是明代中期之后中国绘画分野为戾家画、行家画,即院体画和文人画,更注重个人体验的人物画被主讲人看作是具有文人精神的“业余”人物画,他认为这类人物画在中国艺术史上从未缺席,只是在画论中少有论及,它们甚至成为文人士大夫表现“自我”观念的重要领域。本场讲座别开生面,郭伟其在讲述人物画中引入了关于“我”的思考,我到底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往哪里去,我是什么东西,将观众从美术史学习带向哲学思考,令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会心一笑。在互动环节,两位观众就自己多年的困惑向主讲人求教,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愉快,讲座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美读之镜”系列讲座一直深受读者欢迎,为确保现场良好秩序,我们坚持实名预约签到入场,为真正喜爱中外艺术的观众提供读书与观画之间关照的平台。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