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讲座回顾 | 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滥觞与院体画的式微
  • 2024-07-29



  • 活动简介:

  • “美读之镜”系列学术讲座2024年第3期于7月20日下午在关山月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讲座由本馆文献研究负责人黄治成主讲。关山月美术馆图书文献馆从去年6月开始举办“特藏赏阅”活动,把馆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宋画全集》和《元画全集》从书库调配出来,每期两册,供读者到馆赏阅,迄今已举办了21期。在此期间陆续收到读者反馈,希望结合“特藏赏阅”活动聆听专家对中国绘画史的专题讲解。尤其是从两宋到元代,中国绘画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文人画由此兴盛。黄治成老师通过对现当代有关文人画问题研究情况的系统梳理,结合对古代画史画论的解读,探讨了文人画的滥觞与院体画式微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南北宗论”对写实绘画传统的冲击。

  • 活动内容

  •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兴盛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为绘画者身份的特殊性,还体现在绘画题材的独特性和对山水画的偏爱。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古代绘画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人物画因此成为最主要的画科,这一现象在宗教壁画中有充分的体现。而文人画作为自我定义、自我塑造的手段,其目的是畅神、抒怀、托物言志。在绘画风格看,文人画主张诗书画融合,强调以书法笔法入画,重水墨轻敷彩,追求潇疏简淡的清雅意境。一般认为,苏轼、米芾开创文人画风气之先,只是由于北宋院体画占主导地位,作为与专业画家相对应的文人画家尚未形成气候。蒙元王朝的建立对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高士气节、隐逸思想客观上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文人画家走入了绘画舞台的中央,甚至取得比职业画家更高的艺术地位。自此以后,文人画的发展进入滥觞期,至“南北宗论”达鼎盛,其影响之深远,直至今天,依然是中国画史上的热门话题。

    这其中有两位标志性人物,元初的赵孟頫(1254-1322)和明末的董其昌(1555-1636)。前者倡导以书入画,以“省减”之法改造两宋院体画,特别是以李(成)郭(熙)和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山水画两大派,元四家的画风依赖赵孟頫提醒品格,文人画也由此长盛不衰。后者以禅宗的顿渐法门喻区分绘画的南北分宗,从理论上为“文人画”确立了超然的地位,极受后世追捧。从萌芽到兴盛,文人画经过近千年中华文化的滋养,形成了一套以抽象笔墨为主体的独特形式语言,和以水墨变化为表征的知白善黑、卓尔不群的审美品格。作为业余画家为创作主体的文人画,本身是对中国绘画乃至世界艺术的一份独特贡献,但由于文人画群体过于强调以书入画的笔墨价值,消解了写实绘画以“应物象形”为基础的专业标准,甚至以业余绘画打压专业绘画的生存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南北宗论”的巨大声势影响下,消解了绘画本身的专业性,导致写实绘画传统的衰落。尤其是人物画式微,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本期讲座在预告阶段就得到广泛关注,开放预约后观众报名火爆,一票难求。当天讲座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在提问环节,观众就“当代文人画”“中国文艺复兴”等问题与主讲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美读之镜”系列讲座一直深受观众欢迎,为确保现场良好秩序,我们坚持实名预约签到入场,为真正喜爱中外艺术的观众提供读书与观画之间关照的平台。

    2024年7月29日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