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读之镜”2024年第3期:从赵孟頫到董其昌——试析文人画的滥觞与传统写实绘画的衰落
-
活动简介: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兴盛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为绘画主体身份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绘画题材的特殊偏好,以及绘画风格的特立独行。文人画又是一个难以界定与描述的现象。如果从画者的身份上界定,文人即以读书入仕的士大夫阶层,则他们所作的绘画就可以统称为“文人画”或“士夫画”,那么文人画的起源要追溯到魏晋甚至更早。如果将文人画从专业绘画中分离出来,作为文人修养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抒情畅神、托物言志,而非职业需要,那应该迟至两宋之后,院体画衰落,随之文人画兴起。
从绘画风格看,文人画主张诗书画融合,强调以书法笔法入画,重水墨轻敷彩,追求潇疏简淡的清雅意境,与院体风格相对立。一般认为,苏轼、米芾开创文人画风气之先,只是由于北宋院体画占主导地位,作为与专业画家相对应的文人画家尚未形成气候。蒙元王朝的建立对士大夫对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高士气节、隐逸思想客观上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文人画家走入了绘画舞台的中央,甚至取得比职业画家更高的艺术地位。自此以后,文人画的发展进入滥觞期,至“南北宗论”达鼎盛,其影响之深远,直至今天,依然是中国画史上的热门话题。
这其中有两位标志性人物,元初的赵孟頫(1254-1322)和明末的董其昌(1555-1636)。前者倡导以书入画,以“省减”之法改造院体画,特别是以李(成)郭(熙)和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山水画两大派,引领文人书画700年长盛不衰。后者以禅宗的顿渐法门喻绘画南北分宗,从理论上为“文人画”确立了超然的地位,极受后世追捧。有关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我们从近年出版和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精选了十数种专著以及近百篇论文,披沙沥金,从中梳理出二位文敏对文人画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从“士夫画”到“文人画”,经过近千年的文化滋养,中国绘画形成了一套以抽象笔墨为主体的独特形式语言,和以水墨变化为表征的知白善黑、卓尔不群的审美品格。也由于文人画过于追求“书画本一体”的潇疏气韵,分割了“形似”与“神韵”的有机统一,从而消解了绘画本身的专业性,导致写实绘画传统的衰落。尤其是人物画式微,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艺术是心灵的映照,艺术作品是世界的映照物。关山月美术馆图书文献馆希望以“美读之镜”作为心灵映照的媒介,在读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构建观照的平台。让我们在文字与图像中徜徉,感受艺术之美的绚丽光辉。7月20日(周六)下午3点,“美读之镜”与您相约。
主讲人介绍:
黄治成,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西方美术史。20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做过设计,写过专栏,2005年调入关山月美术馆,从事展览与学术项目策划、编辑出版工作,现为该馆文献研究负责人。曾主持策划“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平面设计:中国平面设计国际学术论坛”(2007深圳),与《美术》杂志等机构合作,策划“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2008)、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合作,策划“国民、人民、公民——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2010)等项目,编辑出版相关文集,其中《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文集》获中国编辑学会颁发的第十九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国民、人民、公民——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参与“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筹备组织工作,负责项目方案起草与文案写作(2012),此后专注于中外美术史的学习与研究。
活动内容:
本次讲座将于7月11日(周四)10:00开放预约,届时请留意“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微信公众号预约信息。本讲座一直以来受到大家喜爱,报名踊跃,请大家在预约开放当天10:00及时预约,以免错过。
202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