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四方沙龙】现场+网络直播 | 谢湘南:未来深圳的五种文化形态与公共艺术契合点


  • 活动简介:

  • 讲座中,谢湘南首先对过去43年来,深圳本土生长的、一些具有标志性特点的文化现象作了回顾,也引出未来深圳城市文化发展方向的可能性探讨。他认为,未来深圳将有青春文化、科技文化、设计文化、创新文化、拟像文化五种文化形态。五种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与促进,将是深圳城市文化的正向生长值及城市文化特性。

    “文化高质量发展”少不了文艺精品的生产、创作和成果支撑。如《深圳人的一天》从时间的截取与思考出发,尝试留住人们对此时、此地、此人、此物的记忆。如何艺术地保存人类的记忆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艺术创作。谢湘南表示,公共艺术创作与城市文化产生之间应有一定的关系与契合点公共艺术也应该成为连接公众与城市的重要桥梁。从深圳现有的公共艺术作品来看,不同年代的作品也一定程度展现了深圳的城市精神与文化特征,例如八十年代的雕塑家潘鹤创作的《拓荒牛》、孙振华主持的《深圳人的一天》,以及近年发起的深圳地铁公共艺术等。

    讲座的最后,谢湘南表示,无论是从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角度、城市文化艺术品牌建设的角度,还是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角度,公共艺术都与城市的日常生活、文化环境与氛围,城市的区域与整体性发展,乃至国家所赋予的文化使命有着紧密联系。艺术家创作、策划者策划相关的活动时,都应主动去寻找与呈现这种关系。这是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契合点,也是城市文化走向繁荣、走向示范、抵抗时间最根本的方法。


  • 主讲人介绍:

  • 诗人、艺术评论家、资深记者谢湘南

    受关山月美术馆邀请,为线上线下听众带来深圳的物种文化形态和公共艺术契合点的讲座。


  • 活动内容

  • 谢湘南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不仅是敢闯敢试的经济先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先锋。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据谢湘南观察,到了20世纪90年代,深圳城市文化展现出三种典型现象与潮流:一是主旋律文化,标志是90年代诞生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二是流行文化,受港台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时深圳的娱乐业走在全国前列;第三是移民与草根文化,以“大家乐”舞台、打工文学为标识,还有青春文化和都市文化的萌动。20世纪90年代,深圳的民间文化也相当活跃,有文化市场与产业方面的探索。

    21世纪以来,深圳经历了一次文化产业转移与升级。正是在这个时候,城市文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深圳读书月的创办。这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如今已成为深圳重要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之一。2003年,深圳确定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方针。2004年3月召开的“深圳文化立市会议”上,深圳提出要打造“两城一都”的目标——即打造“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2004年,深圳一位策划人吴啸策划了“今年过年不回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文案,后来,“来了就是深圳人”得到了深圳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可。

    2008年,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获得“设计之都”称号。从提出“设计之都”的理念,到真正成为“设计之都”,只用了短短四年,这依赖于深圳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淀的设计文化。

    2010年到今天,深圳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肌理,也展现出了某种文化自信。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再次站在时代的浪尖上,赢来了“双区驱动”的红利,身处时代的聚光灯下,迎来了新的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正向高质量发展、文化先行和示范性城市的方向迈进。

    梳理了前期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历程后,谢湘南认为,未来深圳可能会发展出五种文化形态,这或是体现深圳城市文化的正向生长值及富特性的路径。

    第一是青春文化,即青年文化。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逐渐形成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文化特征,包括多种具备城市狂欢与节庆气质的青年文化与亚文化,如音乐节、动漫节、电影节、文学季、艺穗节、城市马拉松、大学生运动会等。在谢湘南看来,深圳的“青春文化”还需要加强与发力,应更深入地打造这些文化品牌。

    第二是科技(科幻)文化。科技是未来深圳发展的基石,新的科技文化也会形成。深圳不仅有众多科技企业,也有完整的产学研配套支撑,未来科技文化不可估量。

    第三是设计文化。21世纪以来,设计文化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从经济特区到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设计文化是深圳城市内生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深圳从市场驱动到技术驱动,再到设计与文化驱动的发展路径,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文化最有活力的生长样本。

    第四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无中生有,有中生变”。从“敢为天下先”等十大观念,到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现代性表述等创新文化,无不印证了创新源于思想和观念的变化。

    第五是拟像文化,例如流行的影像艺术、即兴表演、涂鸦艺术、潮玩、teamLab展等。它们有某种共同的特质,即对于消费文化、生活场景、都市主义的重新编码。

    这五种可能的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将从深圳现有的艺术文化肌理中生长出来,它们相互渗透与交融、相互交织与促进。

    “文化高质量发展”少不了文艺精品的生产、创作和成果支撑。如《深圳人的一天》从时间的截取与思考出发,尝试留住人们对此时、此地、此人、此物的记忆。如何艺术地保存人类的记忆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艺术创作。

    谢湘南表示,公共艺术创作与城市文化产生之间应有一定的关系与契合点

    深圳的公共艺术大体有两个类型:事件性公共艺术与个体性公共艺术。事件性是一些公共性的艺术展览与事件,如历届中国设计大展公共艺术专题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雕塑双年展、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文献展、首届“艺展中轴”公共艺术展等。从这些展览活动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的公共艺术展览及其创作已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吸引了市民的关注、互动和参与,引发更多人对艺术的共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教育方式。

    个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主要是指艺术家个人的自主或受委托进行的创作。这类作品具有艺术家的个性与标识。这些作品一旦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或参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展览,就形成了公共性的影响。

    公共艺术应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显性标识,能够对城市起到很好的推广与宣传的作用。

    学术主持、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认为,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城市,经历43年的发展与积累,深圳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样式、文化形态与文化态度。今天的深圳正在往“文化示范”的方向先行迈进。深圳的文化心态从起伏跌宕到沉稳笃定,在经历了各种文化的杂糅与洗练之后,正在全球视野中锚定自身的定位。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