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柄双刃剑——浅谈新科技在舞台艺术中的运用》
-
-
活动简介:
时间:2019年10月26日(星期六下午3点至5点)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
主讲人:沈亮
主讲人介绍:
沈亮,中国国家大剧院青年导演,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汉语言文学,美术教育,戏剧导演学三专业双学位。其导演过奥尼尔经典话剧《榆树下的欲望》(明星版)、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歌剧《青山烽火》、中央歌剧院《魔笛》、《命运》、辽宁歌剧院《逐月》、天津歌舞剧院《爱之甘醇》、上海歌剧院《卡门》、《图兰朵》、香港歌剧院《贾尼斯基基》、《修女安吉利卡》、《魔笛》、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渔公和金鱼》、音乐戏剧《回响·回想》、歌剧《艺术家生涯》、重庆歌剧院跨界融合器乐歌剧《大禹治水》、春苗计划入选优秀剧目《哪吒》;西安交响乐团中文版歌剧《茶花女》;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诗剧《复兴》等。早期导演作品还包括《费加罗婚礼》、《虎门长啸》、《经典国学》、《感悟老子》、《中国红》等,其导演的贝克特话剧《Come and Go》被爱尔兰“三一学院”评为全球最优秀版本。得益于国家大剧院的国际化艺术生产平台,凭借自身良好的知识结构及在文学、戏剧、音乐上的优势,从业十多年来,与诸多当今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大师合作,活跃于NCPA众多世界顶级的歌剧制作中。参与创作和复排的作品近五十部。包括《卡门》《茶花女》《托斯卡》《蝙蝠》《阿依达》《费加罗的婚礼》《弄臣》《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西蒙·波卡涅拉》《国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微笑王国》《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运河谣》《骆驼祥子》《日出》《方志敏》《土楼》《这里黎明静悄悄》等。
活动内容:
作为中国年轻一代歌剧导演领军,国家大剧院导演沈亮在此次讲座中试用十年来她参与创作的50余部顶级制作的舞台作品的一线资源,与深圳听众探讨多媒体与装置艺术在舞台作品中的增色与让步。
“全看它”是一种风格,“看不见它”也是一种风格。国际一线创作团队在运用新科技于传统舞台样式中既有激进一派,也有克制一方。但有一点是共识,即舞台艺术中最忌风光片式视频或晚会场景贴图式多媒体。
现实主义题材怎么做?中国古典题材作品怎么做?话剧、歌剧、音乐剧的不同气质对于新科技的运用有何不同要求?当下创作业态中,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炫目不是目的,真正的夺目是让技术手段支撑戏剧的内核。情境的呈现,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内心视线挖掘等等一系列所谓的手段作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诗意地传达哲思。刺激感官是为了直抵心灵。
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新科技似乎可以完全独立出另外一种身份,它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人物”。有些时候,所谓旧与新融合其实恰恰表达的是一种不同和对立。和而不同,甚至不和也无妨。因为手段越新,越映出旧的珍贵。要让好的传统 以传统该有的模样、载体和节奏做以保存。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