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书笔记——《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展作品集》
-
活动内容:
王晓光
“关山月美术馆”2014年共获得国家文化部的五项大奖!其中一项就是《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展》。该展览于2014年8月份在北京展出,9月后移师“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继续展出,预计到2015年8月结束,现已日程过半。
自2014年“十一国庆节”起,我参加该项展览的“义工导赏服务”,累计有几十次了吧,服务的市民估计也有数百名了,没有详细统计具体数字也不清楚啦。在为市民导赏服务之前,照惯例我们接受了馆里组织的专项培训。既有吴雪杉教授“关于1950年代速写运动”的背景讲座,也有庄程恒博士对“关山月与中国画改造运动”的脉络介绍,特别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丁澜翔老师的专项培训和详细解读。(下图)培训笔记,现场记录稿,未经整理,字体很丑哈。
除此之外,我也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遗憾的是,去年在北京展出的同时有关方面曾在北京组织过“专题研讨会”,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和发言稿我却一直无缘相见。上周末碰到程平老师时才得知本书刚刚出版,老师当即送我一本,让我诚惶诚恐。却之不恭,只好收下。谢过程老师后,回家仔细阅读。前边的画作就不用细看了,半年多年来我和这些作品经常见面已经很熟悉了,主要阅读的是后面的论文和研讨会的专业老师的发言。(下图)《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作品集》
论文共有九篇。我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将这些论文,及《研讨会发言纪要》大致浏览了一遍(专业性太强,我只能说浏览),其中的内容多数我已在培训时获知,这次再看,更加系统、更加完整。从论文的内容了解到,在1950年代,“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曾经历过重大的历史变化。关山月、李可染、张汀等一大批画家都曾参与其中,成为他们不可多得的重要的艺术实践。(下图)本次展出的关老作品选。
至此,读者应该能够看出来,本次展览的专业性比较强,而观赏性并不那么强,这就为我们义工的“导赏服务”带来很大的挑战。到美术馆来的观众,特别是需要我们做导赏服务的观众,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市民,其中有很多还是“打酱油”的。枯燥的专业性,并不鲜明的观赏性和冗长的历史背景介绍,都会使观众失去兴趣,或半途退场。还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摸索,特别是义工同学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观摩,我们终于达到了美术馆老师的要求标准,并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上图)我在导赏现场留影。
现代社会中,美术馆的功能之一就是提升民众的审美素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促进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使观众的内心经历审美的体验和欣赏的愉悦,从而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所推进。这个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文化义工”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一直乐此不疲,尽我所能。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