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劳动节”的劳动
-
活动内容:
王晓光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我照例不能休息,去“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无偿地为市民做“免费导赏”服务。分配我在二楼专门做关山月老先生的“生平展”和“作品展”的导赏。平日里来二楼参观的观众很少,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多。但“五一”期间的观众却很多,多过了春节假期,有点意外。
(下图)我在“关山月作品”展厅,向观众介绍关老的早期作品。
三天时间里,我总共导赏了五场。每一场要讲完两个展厅最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了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恰好碰到几个刨根问底的女孩子,问题那个多呀,不得不将导赏时间延长到两小时。此外,其他义工同学导赏时,还要帮助召集观众、维持秩序等,每天至少要不停地走动和站立5--6个小时,真够累的。第一天回家后,坐在沙发上就起不来了;第二天回家后先倒下睡了两个小时;第三天回家后几近崩溃,泡了个热水澡才恢复过来。虽然累,但休息两天就缓过来了,权当是健身吧。
累成这样,比春节时“人山人海”的导赏还要累。起初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身体顶不住了。后来得知,年轻的义工同学们也累得够呛。比如小姚同学吧,平日里素爱运动,每天坚持长跑达数公里之遥,被戏称为“运动健将”,身体之强健可想而知,但她“五一”服务后“大睡两天”才缓过劲来。而最年轻的小刘同学参加活动后回家居然“连睡九小时”才爬起来.........记得前不久,资深的董小明老师带一批客人到馆里来参观时曾说:“看画展是很累的。”我心想,是啊,为画展做导赏服务也很累,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活儿啊。
还好,观众的热情多少安慰了我们。
瞧下图,在关老的作品《秋溪放筏图》前,我又被观众包围了......
(下图)在展厅中央的展柜里,是关老的“手卷作品”《山村跃进图》原件。
我被观众包围着站在中间,手扶着展柜为观众导赏,你能看到我吗?
就在中间,光头,好认。
(下图)关老捐赠给深圳市的813幅作品中包含35幅书法作品。我不懂书法,不敢乱讲。但这幅关老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的关老的艺术思想,以及中国对联的文化知识,还是引起了观众们浓厚的兴趣。
前辈义工同学曾多次提醒,导赏时不要喋喋不休,要“尽量与观众互动”。于是我在导赏行程中“预设”了多个“兴趣点”启发观众互动。可是,观众们在这幅书法作品前都不好意思开口。
最后还是一位来自陕西的老人家,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给出了答案。而且是正确的!
陕西,皇天后土。果然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啊。
最意外、也最高兴的是,在三天时间里遇到好几批我的观众“粉丝”,几乎每天都有。或一家三口,或夫妻二人,或母女二人.........扶老携幼的,一进来就四处张望,看到我就跑过来,像老朋友一样热情主动地打招呼。
起初有些诧异,交谈后才明白,原来这是我的“粉丝”呀!有的是一个月前听过我在《中法艺术交流展》上的导赏,有的是两个月前听过我在《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上的导赏............
再次见到我,他们当然很高兴,希望能再次听我的导赏(观众称之为“讲解”)。观众记住了我,可我记不住观众啊。他们不说,我是不知道的。
我很高兴。
我高兴,不是因为观众记住了我。而是他们记住了上次参观时我的“临别赠言”——
“建议你们每个月,或每两个月,或至少每年来美术馆参观一次,你会看到不同的画展............”
观众“粉丝”们再次来馆里听义工导赏,说明我们的推广工作见效了。市民们开始关注美术馆的展览了,已经学会“定期”来美术馆参观了。
作为“文化义工”,导赏时还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应付各种预想不到的意外事件,稍有不慎就可能马失前蹄。那天碰到一位貌似“走火入魔”的年轻观众,提出了些奇奇怪怪的看法,还缠着我和小姚没完没了的。我们既不能断然否决他的看法,又没时间陪他玩儿。幸好有一位资深观众“挺身而出”,我才能抽身。晚间回家,总结很久。
(下图)三天的服务结束后,共同战斗的小姚同学兴致勃勃地邀请我,在关老的雕像前合影留念。
遗憾,另外几位义工同学如陈小青、詹薇、曾筱芹.........提前离开了,未能一起合影留念。
“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也整整“劳动”了三天。但非常快乐!
累,并快乐着!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