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在路上·2018: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 点击查看
  • 展览名称:在路上·2018: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展览地点: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一楼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日——12月20日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1日15:00

    论坛时间:2018年12月2日全天

    论坛主题:Unmanned:人与未来艺术

    论坛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三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 第一板块:自在

    自在是一种无语无声的状态,既非带有强烈主体性的介入,也非刻意去除主体的规避行为,而是接近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状态。其中的人和主体性皆因自我消解而丧失,只留下潜意识的弥散。在道家来看,“自在”是自然而然,而在佛教中,“自在”则指自我的觉醒开悟。在智能工具时代,人们在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成果时,也试图反思其复杂影响,尤其是对人之

    “自在”的影响。在这个全新的未来,人类是否还能自我定义、自我存在、自我实现?

    参展艺术家:王觅、刘佳玉、沈凌昊、罗苇、梁半

    第二板块:诘省

    诘省意味着自我反思。但在社会环境中,它常常并不指宗教中完全自我的内观,而是与我们周遭正在变化的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物质条件息息相关,它们甚至有时就是人类/个体诘省的渠道和中介。人们利用科技、享受科技,也为之所束所困,反过来,物质和技术本身是否也可能是解开绳结的关键?在人本身与作为人造物的技术之间,这种关系是和谐共生,还是终将破裂,走向对抗?基于人文主义的艺术思考和创造或许能够给出提示。

    参展艺术家:01小组(梁链喜、陈荣彬)、于瑜、王恩来、卢杉、田晓磊、刘影、李琳琳、张晓影、陈抱阳、林欣、金江波、周长勇、徐子薇、海晓龙、董大为、曾建华

    第三板块:无人

    尼采曾预言上帝之死,罗兰巴特则断言作者之死。“无人”是否将是下一种恒常的状态?不仅仅是在物流、制造、服务、交通等领域和行业的现实,同时这可能发生在思想和精神世界,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或许在未来也将烟消云散,新的文明形态和文化类型由此创生。然而,不同意见者也比比皆是。对于绝对意义上的无人,积极论者认为“无人”的背后,将永远有“人”,而中间论则认为“无人”,最终将是人与非人的合二为一。

    参展艺术家mannifold小组、邓悦君、劳家辉、林妙玲、蔡宇潇、马正阳+?Yuri Kuzmin、郭锐文、曹雨西

    中国新艺术运动迄今已逾30年。在这30余年的历程中,随着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和文化环境的转换,艺术观念及形态也发生了转变。以史学的视角来观察,这30年恰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自律与艺术之外诸种因素之合力不断博弈这样一个过程,特别的时代催生了不寻常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当代艺术创造神话的时代已经过去,言外之意,艺术应该回复其本真的秩序。然而30年拥挤的思潮、喧嚣的观念裹挟着形形色色的艺术事件,恰如基歇尔的“镜屋”,唯有对准自己的直面一击才能打破幻象,重回真实的世界。“70后”、“80后”正是在这“镜屋”中长大的一代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由“大时代”向“小时代”回归的转折点,而“在路上”既是他们集体的青春记忆,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核。恰如呈现在他们创作中的:“在路上”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态度!

    “70后”、“80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诗歌界,继而在整个文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争论。他们对于“70后”、“80后”写作群体的先锋作用及其转瞬即逝的文化动因以及“70、80代际逻辑”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解诸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同时期的美术界虽然没有出现类似的“70后”、“80后”群体现象,但“70后”、“80后”创作群体在生存状态、知识结构、学术背景以及创作状态各方面与前辈的转折性差异却是不言而喻的,一种体现着他们生活态度、审美理念和学术指向的新艺术生态亦悄然形成。当然新艺术生态之新亦不能否认其对传统,尤其是‘85以来所形成的学术语境及其规则的延续与顺承。那么,新艺术生态呈现着怎样的一种观念、形态与生态?新艺术之新体现在哪里?其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性意义体现在哪里?是我们这一系列学术活动意欲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需要说明的是,艺术的呈现固然关乎一个时代,同一时段内的艺术家在文化关注和作品呈现上也必然存在某些同一性,但艺术创作尤其是当代语境下的艺术创作毕竟更多地关乎个体的内心和禀赋,因此我们很难也不能用一种概念先行的整体主义的思维去对一代人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而必须通过史学的链条将有结点意义的个体串起来,以此来实现一种既感性又客观的呈现。同时,没有一定审视距离的历史撰写也必然是不够客观的,因此本系列学术活动虽然是以史学积累为目的,但并非致力于得出什么样的史学结论,而是力求以亲历者的视角来感性呈现当下比较集中而生动的艺术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和阐释,为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一定的线索。所以相对于当下众多姿态前卫的双年展、三年展而言,本系列学术活动更强调内容的文献性。希望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是一个史学梳理和艺术呈现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

    2018年,我们将结束从媒介角度切入的田野调查,开启“在路上”系列学术活动的第二季,从学术问题本身切入,以当代理论的热点问题为线索,整理当代艺术文献。本届学术活动以“unmanned”为关键词,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未来艺术的关系,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正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城市化浪潮改变了人类社会秩序,让现代艺术浮出水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互联网+使当代艺术破茧而出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再一次对人类的智力、生存状态以及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Unmanned时代,艺术的生态和艺术家的状态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可以预见的未来,又会呈现怎样新的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文明的进步和宗教的迷失给人带来的异化感使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并超出单纯的哲学范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掀起了一大波以精神分析为主的文学艺术浪潮。那么Unmanned(无人)时代,艺术又会在怎样的理论支撑下,在怎样的时代底色下,呈现怎样新的面貌?

    这些,都将是本届“在路上”关注并集中讨论的问题。

    系列学术活动得到众多专家和学术机构的支持,谨向为本届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专家、提名机构,以及各领域的合作伙伴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