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大家谈”昨天举行——期待深圳画家绘出历史新篇章      
  • 梁婷

  • 经过北京、上海、杭州的巡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美术创作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展终于来到深圳,昨天早上十点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下午,“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大家谈”在该馆二楼报告厅举行,该工程艺委会副秘书长安远远,中国美术馆馆长、艺委会委员范迪安,和詹健俊、全山石、水天中等艺术家就国内主题性创作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同时寄望深圳画家创作出改革开放的恢弘巨作。

     

    为前代补遗为后世积累

     

    一走进这次展览的展厅,观众们便都被那些气势宏大的巨幅作品所震慑。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画家之一,詹健俊认为,重大历史题材绘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瞩目的美术类型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这类作品已成为了红色艺术经典。可惜的是,在当前倡导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宏观叙事似乎受到了质疑,重大题材绘画创作的传统也中断了。这次由国家主导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将这段缺失已久的链条填补上,可谓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而与詹健俊同辈的著名画家全山石,大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多次国家主导的重大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他欣喜地发现,许多年轻画家都投身到这次工程中来,并且突破了传统主旋律创作千人一面的态势,如王迎春、杨力舟的《太行烽火》运用了跨时空多场景叠加的方式,王少军、孙璐用彩塑表现《中国加入世贸》,这放在以前都是无法想像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在历史观的把握上,这次展览也体现了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的尺度,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摆在关山月美术馆门口的《1945·重庆》雕塑。而以往熟悉的历史题材,在重新创作时,也有了新意。如《井冈山革命斗争》,创作者把毛泽东、朱德放在普通战士中间,不再一味地突出领袖。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古语有云“盛世修史”,历史的写作包括文字,也包括图像。这次美术创作工程便是“修史”的一部分,为前代进行补遗,为后世进行积累。这次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出来的100件作品,将不仅提供今天的欣赏,也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显示它们的重要价值。

     

    但该工程也透露了当前主题性创作的不足。水天中说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历:在北京展览的时候,有观众跑到他跟前问他:为什么这些画当中头这么多一字排开开会的画面?全山石也说,由于中国美院教育缺乏主题性创作这一环,许多年轻画家在创作大画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都为日后的美术教育提出警示。

     

    深圳画家任重道远

     

    记者发现,在本次展览中,表现中华民族抗争史的作品很多,而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作品却不多,其中能与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相联系的,只有张祖英的《南巡途中》,画面选取了1992年初邓小平坐火车到深圳巡视的一幕,他手中夹着一支烟,桌面上张开着一份《深圳特区报》。

     

    为何表现改革开放的作品这么少?安远远告诉记者,组委会当初选择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个重要历史时刻供画家选择,除了希望记录历史特征外,还希望将今人的历史态度传递给后代。“但是这个工程产生的作品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不少改革开放题材的作品在初选中入围,但是在终选时却没有被选上。”她表示,该工程中缺失的部分会在日后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渠道继续推进创作。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市文联主席董小明透露,如今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市文联正在筹划今年启动一个改革开放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面向美术家征集创作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在场嘉宾对此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詹健俊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囊括了100多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很多反映激烈斗争、灾难的沉重场面,而深圳的这个美术工程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这里有很多新时代新时期的内容,创作者应该多从艺术表现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仅局限于有代表性的大事件,“不一定是多人物排排站的开会场面”。他认为,深圳应该把这次重大历史题材工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作为新的起点,创作出更丰富的画作。

     

    全山石则强调主题性创作要运用集体力量,对普遍意义的事件进行集体讨论。他认为,主题性创作中大型画作很难把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学习。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