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深圳展今日开幕——力抬美术巨作      
  • 梁 瑛

  • 如果没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千年之前汴梁街市还能留存在当代人的记忆中吗?如果没有伦勃朗的《夜巡》,谁还会记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那些巡警?如果没有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谁还会关心1650年的罗马教皇?艺术未必能够因历史而留名,历史却常常借艺术而传之后世。

     

    从1840年的虎门销烟到2003年的抗击非典,160余年中华民族沧桑历史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展厅里铺开画卷。1月20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深圳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记者提前探营,揭开这次不同寻常的艺术展览背后的故事。

     

    20人搬一幅画

     

    “一、二、三,起……”走进1月18日关山月美术馆主展厅,好像走进了一座正在施工的工地,耳边响起的是工人们齐声喊号子的声音,十几个人围着一幅巨型油画,有的在下面推,有的在架上抬,正把画往架上固定。关馆的大厅里如今被近百幅巨型绘画填得满满当当,无论是四周的展壁,还是中间临时加盖的展架,转侧之间,全部被巨型画作包围。负责此次布展工作的关山月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文祯非告诉记者,这次布展可以说是关山月美术馆接到的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从本月13日开始,就加班加点地进行工作。有时候,搬动一幅画要动用20多个人。

     

    由于这近百幅作品全部是大制作,大部分画作都高达4米左右,所以几乎没有一幅画可以从美术馆的大门进入展厅。为了让这些大画顺利入场,美术馆的展厅大门、仓库门窗都被临时拆卸下来。同样是因为画作巨大,此次布展,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画种安排,而是完全按照尺寸大小,哪里能放下,就在哪里展出。所以,《抗击非典》旁边是《鲁迅在上海》,《戊戌六君子》挨着《民工潮》。文祯非无奈地说,因为作品无法进入电梯,油画搬动困难,所以三楼展厅展出的大多是相对容易搬动的国画作品。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幅作品,由于超高,无法展出原作,只能展出缩小尺寸的精喷作品。据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在北京首展时,共展出102件作品,包括油画、国画和雕塑,此次赴深圳展览,共展出93件作品,另外9件作品都是超大超重的大型雕塑,由于运输不易,搬动起来损耗太大,所以不参加此次展出。即使这样,本次展览仅运输费用就高达六七十万元,现场重新装裱的费用就更大了。

     

    当然,也正因为尺幅巨大,这些画作的视觉冲击力惊人,站在一幅画前,看着那些比真人还要巨大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或壮丽、或雄强、或沉郁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填补艺术空白

     

    除了尺幅巨大给观众带来非同寻常的视觉感受,此次参展作品在历史画的创作上也多有突破。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那批经典历史画相比,这次的作品表现手法更加丰富,有的画面上加入了综合材料,有的人物带有漫画特征。过去的历史画创作多是沿用苏联的古典写实样式,看上去风格比较统一。而这一次,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使用了很多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手法和思路。比如油画《抗击非典》就是一幅典型的超写实主义绘画,画面比照片更具有真实感。有人称这种表现手法画出的人物好像每个毛孔都在呼吸,用这样真实客观的方法呈现抗击非典中的白衣战士,让观众油然而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肃穆之感。

     

    在历史观的把握上,本次展览也体现了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的尺度,排除了各种因素的干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在很多有关抗日战争题材作品中,都没有回避国民党的历史贡献。熟悉的历史题材,在重新创作的时候,也有了新意。比如《井冈山革命斗争》,画家把毛泽东、朱德放在普通战士中间,不再一味地突出领袖,战士的形象也各有表情,不再千人一面。还有一些作品,在反映大事件的时候,不再把焦点集中在著名的历史人物身上,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小的角度。比如《溥仪出宫·民国十三年》这幅描绘溥仪离开故宫的作品,就避开了事件本身,而是通过溥仪出宫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一侧面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状况。

     

    过去谈起历史画,人们多会联想到革命、政治题材作品,而这一次,关注历史的视角更加宽广,很多重要的社会事件都进入了历史画范畴,可以说填补了历史画创作的多个空白。比如唐山大地震、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下乡知青、攀登珠峰、科学春天、抗击非典、民工潮,这些题材都是在过去的历史画中没有见过的。

     

    讲述幕后故事

     

    在画家文祯非看来,陈列在二楼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文献展区,也是此次展览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这个展厅展出了大量创作草图、手记、图片及影像资料,这些资料讲述了最好看的幕后故事,完整地呈现了整个创作工程的实施过程。大部分作品都经过了多次改稿,每一稿都不太一样,很多小画甚至比大画更加精彩,而那些由于搬运困难,无缘来深展出的雕塑作品,也可以在这个展厅中看到资料模型。

     

    >>新闻链接

     

    最高的作品:《东北抗联》

    高5.8米,宽3米,加上画框高度超过6米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以各种形式反抗日军的占领。1936年1月,东北各抗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义勇军等,共同改编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最多时发展到1l个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白山黑水间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描绘这段历史的艺术家袁武作品《东北抗联》是这批作品中最高的作品,高5.8米,宽3米,加上画框高度超过6米,也是这次展览唯一一幅因尺寸太大无法展出原作的作品,据说,这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时候,也因为太高,而不得不斜着展出。

     

    合作者最多的作品: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共七位作者参与创作

    1948年10月中旬,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之战中取得胜利。锦州的攻克,使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控制了战略要点锦州,完全截断了卫立煌集团向关内撤退的陆上道路,为尔后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表现这段历史的作品《辽沈战役·攻克锦州》是本次展览中,合作者最多的作品,共有宋惠民、陈建军、张鸿伟、李武、王希奇、曹庆棠、付巍巍等七位作者参与创作,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最长的作品:《1937.12.南京》

    全长10.03米,占据美术馆大厅整面墙壁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随后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残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犯下了大量的抢劫、强奸等罪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残暴可耻的一页。许江、孙景刚、崔小冬、邬大勇四位艺术家用《1937.12.南京》再现了这段历史,这幅画也是本次展览中尺寸最长的作品,加上画框,全长10.03米,占据了美术馆大厅的一整面墙壁。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