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序 言      
  • 伍海成老师是我在进入美术学院学习之前,曾经求学问道的老师之一。作为我家乡顺德的一位备受尊重的中学美术教师,伍老师教书育人近半个世纪,培养了很多顺德的美术人才,他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考上美术学院。伍老师为人师表,敦厚勤勉,严于教学,使得曾受教的学生们都对伍老师尊爱有加。即使在顺德的美术圈中伍老师亦是人缘甚佳。 《易经》有“厚德载物”之说,用来形容伍海成老师的处事为人是最恰如其分了。

    2007年夏天,我与海成老师等几位顺德画友一起到河南的太行山写生。当时伍老师刚从中学退休不久,那次写生之旅是他第一次太行山之行,近大半月时间,伍老师与大家一道穿行于高耸的太行铁壁之中,寻找他心目中的山水形象与笔墨符号。从此,太行山成了海成老师的山水写生基地,近几年他几度入太行,画了一批又一批太行山的山水写生。虽舟车劳苦,但年近古稀的海成老师乐此不疲。自2007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海成老师多次涉足河南、山西一带的太行山脉,足迹亦及广西、浙江、湖北、贵州等地的山地,当然还有相当多数是从岭南及附近周围的湖光山色入画的作品。海成老师正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早年寄托于学生们身上的“艺术梦想”。

    海成老师的山水画求艺过程,虽然没有经历正统的学院科班学习,但他对山水画的执着与悟性,使他在自我学习过程中,进入了某种比较“正道”的模式,揣摩与领悟山水画的传统脉络。他的山水画中所展示出的种种用笔与用墨,勾皴点染的过程,都符合自宋元至明清山水画的基本程式,包括他对近现代山水画大家如李可染、陆俨少、新金陵画派等等的山水画技法与风格的研究,都能在其画作中找出一些痕迹。海成老师近期的写生中甚至能看到我的大学老师广州美术学院郝鹤君教授山水画的一些影响…….。这些各家各派点点滴滴的技法营养,为海成老师自我修为的第二阶段:写生,打下了很好的笔墨基调。

    如果说伍老师在早年大江南北的游历激发了他对大山大水的钟爱,那么07年及后的多次北行写生之旅,无疑是奠定了他中年以后的艺术风格取向及基调,逐渐形成朴茂、厚重、平实、自然的山水画面貌,尤其是表现豫、晋一带的太行山水,这种偏于方正结构的山石地貌特点,加上伍老师在用笔上的重涩与繁复,用墨上的积皴积点,形成了其画面的朴茂与厚重。海成老师在写生过程中,比较喜欢角度及构图上的端庄平和,不刻意求奇求险。自然中的群山列阵,奇石幽林,田舍溪谷皆是伍老师爱画的景物,而较为真实的形态与构图,对各种景物的有机组合,使得其写生作品有一种“可居可游”的真实境界。另一方面,随着岁月的增长,写生游历的累积,海成老师的山水画越来越恪守中国画的本质:“以线造型,骨法用笔。”看他近些年的写生作品,满纸俱是线点交织,对笔墨的运用已是随心所欲,尤其那些描写太行山石壁的写生稿,苍涩而生动的线质,把石壁的质感与笔墨的表现力结合得恰到好处。海成老师画中还有很多让人品味的地方,譬如点景人物,动物器具等等,十分生动有趣;而画中的题识又显示了伍老师在书法方面的功底与文字方面的修养。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书法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成老师山水画之外,能写一手好书法,隶书楷书皆备,书法上的造旨,给海成老师的笔墨滋润是难以言说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很多以笔墨为重的中国画家而言,七十岁上下正是艺术的转折点,笔墨的成熟与收放自如,均从七十始 -------近现代中国画史上那些晚熟的大家莫不如此。我猜度海成老师不会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那么高远,但“乐山水之道”不正是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写照么?伍海成老师,正在山水画艺术的道路上走向“从心所欲”的境界。

    郭子良

    2016,6于金陵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