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观赏一场设计盛宴
-
文章来源:2009年10月12日深圳商报
-
这是一场设计的盛宴,也是一场思维、创意的激荡。10月11日,第11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的大幕正式在深圳两大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与华·美术馆拉开,展览将持续到10月29日。本届全国美展设计展是自第九届全国美展首开设计展后又一次在深圳举办,直击人心的海报、改变城市的环艺设计、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产品、影响未来潮流的服饰……无不显示着设计茁壮发展的燎原蔓延之势。
深圳设计取得不俗成绩
本届设计展由服装、平面、环艺、工业四个设计门类组成,现于关山月美术馆及华·美术馆展出的463件入选作品,来自全国应征的3328件作品。据介绍,本届参展作者仍以艺术院校师生居多,但业界职业设计师的参展人数已比上届有显著增长,而评委的构成也充分考虑业界的因素。展示形态除环艺作品外,全部以实物形式呈现,其中,产品设计部分相当数量是近来已投入批量生产的。
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10年之后再次承办全国美展的艺术设计展被视为众望所归,主办方和评委们给出的评价是:深圳的实力不仅表现在参展入选作品的数量上,同时也体现在深圳组织运作大型设计展览的综合能力上。深圳设计师在服装、平面、环艺、工业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入围作品中,深圳有57件,约占总入围作品的12%。此外,深圳共有15件获奖提名作品,其中获得金奖提名作品1件(张立川的服装设计作品《仲夏夜之梦》),获得银奖提名作品2件(分别为深圳市言文设计有限公司的平面设计作品《第六届国际水墨双年展系列作品》和王粤飞等人的平面设计作品《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获得铜奖提名作品1件(黄永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民俗博物馆》),获得优秀提名作品2件(张达利的平面设计作品《平面设计在中国》和刘君的服装艺术设计《墨色》)。
上世纪80至90年代,深圳依托毗邻港澳的优势,与港澳台设计师携手合作,推动了内地现代设计的发展。为此,组委会特别安排了“融荟——深港设计作品邀请展”,作为11届美展艺术设计展的外围展,在关山月美术馆三楼展厅同期举行。
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
步入关山月美术馆展厅,迎面与T台相遇,只见各种服饰创意穿在了“模特”的身上。打头的是一件藏青的纱质衫裙,有着西方小礼服的造型,以鲜艳的玫瑰色作为配饰,以传统刺绣刻画细节。简洁柔和中又不失硬朗。这是深圳大学年轻教师张立川的作品《仲夏夜之梦》。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估计很难从这些穿在身上的服装中分出面料及工艺的高下,它们形态各异,创意不一,却并不觉得遥远,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穿着的服饰。中国美协服装艺委会副主任、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洪告诉记者,过去两届设计展评选的标准是从审美角度,以美术家的眼光看服装,更多关注的是面料、服装的装饰性,此届则从设计的专业化角度,入围作品都要求具备服装本身的属性,以前类似于装置艺术的无功能性的“服装”则被排除;同时要求具有文化与时尚的内涵,能对未来服饰潮流起到引导市场的作用。对于获奖提名作品,吴洪的看法是它们具有时尚前瞻性,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与服装元素的有机结合。一句话,融通古今中西,彰显时代精神。
设计展作品在关山月美术馆分为四个展厅,前厅服装服饰设计,后厅平面包括海报及包装综合类设计,两侧翼为书籍装帧设计。每个展厅都有一块白色的背景板,在提示各展厅作品的门类之外,以着色的图案加以区分。据布展设计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毕学锋介绍,这是用线条与框来构画生活中的物件,比如手机、珠宝、台灯、桌椅、小屋等,以此揭示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在服装设计区域以红色点染指代钻石、领带的相关图案,工业设计则为蓝色的物品图案,环艺设计则以绿色指代着建筑、桌椅等。
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华·美术馆展示的工业产品及环艺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四川美院学生们集体设计的《全地形突击救援车》,结合了医疗救护及工程机械的功能特点,看上去是辆“长”得有点像坦克的多功能营救车;一个被称作“诺亚舟”的水陆两用的抗洪救灾帐篷,既可用于临时居住,又可作逃生救护之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更是与社会、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如北京奥运的轨道交通的室内设计、北京前门大街的改造、国家博物馆重点厅堂的设计、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水稻田”项目,秦皇岛汤河公园绿林中的红飘带等等。
在这些很有些“分量”的大型作品之外,一件件轻巧的小物件也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比如贝壳状的宠物拾便器,可折叠揣在兜里;便携收纳式桌椅,采用中国传统的雨伞的创意渊源;可区分正反脚的拖鞋……
每件作品背后创意涌动
在平面设计类作品中,海报成为强势的一类。最为击中人心的是反映5·12大地震的《我有一个理想》系列海报。这是一组地震孤儿的手绘肖像,画面非常干净、清爽,6位孩子有的托腮,有的抿嘴,有的敬礼,有的紧握拳头,有的举手发言,有的头敷药棉,有的眼扎绷带,他们身着的白衣裳上以不同的字体刻画出各自的理想,有的要当科学家,“创造时空穿梭器救回我的妈妈”;有的要当宇航员,“如果地震来了,把人们带到外太空去”;有的长大后要成为一个英雄,“像解放军那样帮助受苦难的人”;有的要当地质学家,“测出哪年哪月有地震”……
这是孩子的理想,也是从蒙受灾难、伤痛、死亡的幼小心灵里萌生的新芽,细细读之、观之、品味,不由人不动念动容。这类让人得以领略海报的力量和作用的作品不在少数。一件《字叙中的灵魂》的作品,整个画面状若字体的模板,从中涌出嘴角滴血的鲨鱼,下方的提示文字写着: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文字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书籍装帧设计展品中,从内容到形式,有传统的形态,更有概念之作。一本《座》的书,是各种坐椅的集纳之作;“站”起来的《百家姓》则是一个书的装置,其结构方式颇为新奇;折了一个角的《四书五经》意蕴实验性的一种思路;《泥泥狗记》则是封面泥塑的木盒,除了画册,纳入了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各类小物件……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2008年至2009年的《年鉴》也在其中,其造型设计上像是交通警示的符号,以黄色斑马线为封面,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