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奔腾不息 面向大海      
  • 邵大箴

  •     广东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早年从师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画派大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即以《春闹葵乡》,《西沙丽日》等国画作品成名于世…..这些经历足以让人把画家陈章绩视为岭南画风的意蕴孕育其中,郁郁勃发,稳稳然自成一体。
    这股独特意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 9 6 3年。当年8月,为人质朴、治学严谨的陈章绩由广州美术学院被派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国画花乌,师从李苦禅、郭味蕖、田世光诸位先生。这段新的学历为基础功扎实的陈章绩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于是,从那时起,在他的作品中,有意无意间有了超越岭南画派的气息一一妍丽轻盈中多了些北方的豪迈之气,雅俗共赏中多了些沉静之意。陈章绩可谓少年成名,而这,得益于他较强的造型能力。《戏剧人物速写》,《后台速写》,《白画像》,《老渔公》,《老人速写》等人物速写大气率直,朴实无华,体现了他对形象敏锐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毛笔稳健又娴熟的控制。这些早期的人物速写无论技巧还是立意,都可以堪称那个时代的佳作。
    天赋加上机缘,陈章绩逐渐成长为一名才能全面的画家,在山水画花乌画领域,颇有建树。人们很欣赏他在6 0年代创作的一些植物写生,如《水草写生》、《水稻写生》、《松技写生》等,画面简约中彰显出沉静、高贵的气质,仅从墨色干湿浓淡的运用以及笔线勾勒,便可看出画家的艺术涵养。这些画比较真切地反映了画家当时的内心感情。当然,除了关注自己的内心之外,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关注火热的生活更是画家的首要任务。陈章绩一直秉承着“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主张,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他刻苦钻研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理论,继承传统绘画的精粹,但努力摆脱中国画中一些陈陈相因的表现模式,勇于创新。他吸收了李苦禅、郭味蕖、关山月等诸家之长,把自身某些心性的东西融进花乌画创作,探索带有个性的笔墨情趣。他的花乌画色彩绚丽而纯净,笔的轻重缓急和墨的浓淡虚实,自然舒缓,控制有度。因此,人们在他的繁华点点的红梅中,在松竹梅相互辉映的岁寒三友里,以及在春色秋艳的烂漫图中,都能透过表面的喧闹,感受到画面背后的平和与文气。
    常言道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反之亦然,画亦同理。陈章绩为人忠厚,温和持重,笔墨不做作,不张扬。他六七十年代的山水写生受李可染的影响,画了很多梯田等反应农村新貌的作品,用笔缜密严谨,色彩温润雅致,画面气氛宁静。特别是像《油城之晨》、《茂名炼油厂》等一些描绘工厂的作品,烟囱林立,好一派新中国的建设画面,但画家的用墨仍是那么老持凝重,构图平实稳健。可见即使是为了当时政治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绘画,作者仍然以认真的态度严肃对待,流露出他为人的真诚品质。
    人的内心世界上市丰富、多面的,有显露的一面,也有被掩盖的一面,一旦环境适宜,原来隐藏的一面就可能显现出来,而这一面也许具有本质的属性。山水画最能表达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画家在自然景色中往往需要寻找到抒发内在情绪的素材,通过酝酿,使之在艺术上升华。保持宁静致远心态的陈章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讲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之后,作品却表现出激情与澎湃,反映出他性情中原来就具有的豪迈、强健的一面。这期间,他的山水画往往取材白瀑青松、云海苍翠、苍松古道。他特别喜欢画瀑布,巨大的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天上飞流之下,用笔用墨激昂豪放,又不失理智经营,形成跌拓起伏、气势宏大、内敛稳健的艺术风格,真有“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气势。
        陈章绩曾经为自己的一次个展取名“奔腾不息”。关于水,历来中外贤哲都有深刻的思考。面对滔滔江水,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大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陈章绩用奔腾的水自勉和明志,表示他的一生不停留在一个地方,要永远向前。的确,从立志从艺开始一路走来的他,牢牢把握住奋斗的方向,在笔墨间勤奋耕耘,没有丝毫懈怠。他的艺术创作,不拘泥古人,不沉迷于自我,始终走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最终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这正如: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百折不回,归向大海。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