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深圳有创造新的文化传统的历史机遇——访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安远远处长      
  • 关山月

  • 问:全国美展作为一种展览制度自建国开始,至今已举办了十届,今年是第十一届,有人说这样的展览体制已很陈旧,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美术的面貌。您作为主办机构的官员,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任何一种活动或机制如果存在了60年,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全国美展的形式,不断推出能反映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美术精品力作,这项工作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代美术史中很多代表性作品都是从全国美展中产生出来的。这种机制也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的文化导向。说到底艺术作品情感经过选择之后的一种表达,美术家通过对时代脉搏、时代精神的判断、选择,通过具体的艺术图像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些代表性的作品也能成为某一时代的图像记忆。
    当然,全国美展自身也在不断调整,这种调整一方面与国家的宏观发展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艺术门类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比如增设“艺术设计”展区,就是根据设计发展的实际需要。全国美展的机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


    问:听说文化部曾经要退出主办全国美展?
    答:不是文化部要退出,而是根据宣传部对文艺评奖活动的调整方案,将全国美展调给了文联,后来各方面都有反映,说这样调整不利于全国美展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向上级反映,为切实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文化部又继续主办。现增加了中国文联,也是很好的,资源更多了。


    问:现在流传一种观点,说在文化部和中国美协的框架下举办艺术设计展,并不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因为设计的主要资源集中在各设计门类的行业协会。您怎么看?

    答:设计除必要的实用功能外,其价值更应体现在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所以设计也属于审美范畴。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城市,她不仅要发展经济,满足物质生活,也要发展文化艺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古人在制造物器的过程中,除制造功能外,也体现出人对物的尊重,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人与物、物与器之间有感情的交流,最终还是实现审美的目的。设计应该说为当代美的领域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并通过它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传播,成为人类共享的成果。我们不能切断美术和设计的血缘关系,因为它们创造审美价值的技术基础是共同的。
    文化艺术是人类审美情感的表现,我很赞同蔡元培先生有关的审美代替宗教的观点,因为只有审美能和宗教一样对人生有救赎、教化作用,可以洗涤人的心灵。现代艺术中有部分难以称之为“美”的东西,且缺少了道德的约束,也难以为“善”,这样的艺术难以将其称为“美术”,当然就很难进入全国美展的平台。当年毛主席给“中央美术展览馆”题写馆名,直接提写成“中国美术馆”,其含义就更博大,我想毛主席当年在北大对蔡元培先生是很尊重的,我觉得他对“以美育代宗教”也应是赞同的。美的力量是跨越族群,超越阶级的,面对一幅经典作品,无论你是贫富贵贱,都会受到同样的感动。


    问:全国美展设计展已举办了三届,和前两届相比,有何变化?

    答:第一届设计展应该是探索性的,门类和样式变化单纯一些,现在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更具广泛性。过去很多作品有模仿的痕迹,现在很多作者注重个性化的表达,特别是能自觉地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合到作品中去,这也是我国的艺术设计走向成熟的表现。这种转变,也对应着过去我们的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现在强调自主创新,要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些转变和近年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总之,我认为有很大的进步。


    问:您非常关注深圳的美术活动,对深圳很熟悉了,请谈谈您对深圳美术的看法。此次深圳准备在全国美展设计展的平台上举办一个国际设计论坛,尝试将全国美展的成果推向国际文化交流的新空间,您对此有何评价?


    答:我听说了要做国际论坛的事。深圳有开放的气度,有国际视野,她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也体现了她的开放性和文化的自信。不自信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对自身的优势和弱点缺乏正确的认识,深圳在这一方面很清楚。深圳是一个阳光城市,年轻、积极向上,但并非是文化的贫瘠之地,在这里人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深圳虽然没有兵马俑、没有秦砖汉瓦,但她有很多美术馆,而且每个美术馆的定位都不一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这次的艺术设计展就由关山月美术馆和华美术馆共同举办。这很像美国,她没有金字塔,没有千年大教堂,但拥有众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所以也拥有全世界的文化。社会需要多元丰富的文化,就像大自然需要形态各异的丰富物种一样,在包容并蓄中健康发展。深圳就具有这种文化包容性,在深圳,传统的文化和新的文化形态可以并行发展,因此深圳有创造新的文化传统的历史机遇。

Copyright © www.gsyart.com 关山月美术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07778号